智能生产
“AI 治理” 全球共识:各国政策差异、国际合作难点与未来方向
2025-11-06 12:24
1 阅读
0 评论
人工智能技术的全球扩散催生了“AI治理”的普遍需求,各国虽在“规范技术发展、规避风险”上形成基础共识,但具体政策路径、监管重点因技术成熟度、社会制度差异呈现显著分化,国际合作也面临多重挑战。
从政策取向看,欧盟通过《人工智能法案》建立“风险分级”监管框架,对高风险AI应用实施严格合规要求,侧重“风险预防”;美国采取“行业自律为主、政府引导为辅”模式,鼓励创新与灵活监管结合,近年才通过行政令推动安全评估;发展中国家更关注“AI普惠”与“能力建设”,在规范技术的同时强调缩小数字鸿沟,避免治理规则成为技术壁垒。这种差异源于各国技术产业基础、社会治理目标的不同,导致全球治理规则缺乏统一基准。
国际合作层面,首要难点是“数据跨境流动”的规则冲突——部分国家强调数据主权与本地化存储,而AI依赖数据共享,两者形成矛盾;其次是“技术标准统一”缺失,不同国家对AI“安全性”“公平性”的定义与评估方法存在差异,难以互认;此外,各国利益诉求分歧阻碍合作,发达国家试图主导规则制定,发展中国家担心被排除在治理体系之外。这些问题使全球AI治理多停留在“对话协商”层面,缺乏约束力机制。
未来AI治理的全球共识构建,需走“包容型多边合作”路径:一方面建立跨国协调机制,推动风险评估标准互认与数据流动分级管理;另一方面充分吸纳发展中国家诉求,在规则制定中平衡创新与安全、效率与公平。只有多元主体协同参与,才能形成既规范技术又促进普惠的全球AI治理框架。